期刊黑名單背后 潛藏唯論文的浮躁之風

論文投稿,請避開“期刊黑名單”。據媒體報道,近日,雲南省昆明學院根據20份全國高校、醫院已公布的“期刊黑名單”,統計梳理了17個被5家以上機構拉黑的期刊。在昆明學院科研處公布的“期刊黑名單”中,Medicine和Oncotarget以被拉黑20次而名列榜首。

這並不是國內第一家高校發布“期刊黑名單”。自2018年3月28日以來,已有多家高校發布“負面清單期刊”“期刊黑名單”,要求教師和科研人員在投稿時避開名單上的期刊。

近年來,關於學術期刊質量問題的討論時常引發公眾關注。一些期刊罔顧學術質量、管理混亂、商業利益至上,花錢買版面成為學術圈公開的秘密。不合格的學術期刊,既助長了科研工作者群體中的不良風氣,也擾亂了整個學術評價體系。老老實實搞學術的研究者,和一些投機取巧評職稱、混項目的人,如果最后得到相同的評價和待遇,無疑會讓有為者寒心、讓有志者流淚。

在期刊上發表論文,是科研工作者展示研究成果的重要環節。但是,對於科研成果的評價,不能唯發表論,更不能迷信某些“核心期刊”。事實上,被列入“期刊黑名單”的學術期刊﹔既有國內期刊,也有國際期刊﹔既有國內機構評選的核心期刊,也有被列入SCI目錄的期刊。這再次說明了一個道理:學術不端問題不分國界,隻有多維度、充分地評價學術成果,才能擠掉科研中的水分。

剔除不合格期刊,讓學術期刊回歸以學術質量為本,關鍵要建立風清氣正的學術評價生態。近年來,為了加強學術評價的嚴謹性和科學性,研究機構越來越重視科研成果發表指標和數據。重視指標本身沒有問題,但應當避免唯數據論的誤區,讓科研競爭成為比較數量的競爭。

有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9月,中國作者發表在Oncotarget上的文章佔比已經超過57.9%。而要在這家期刊上發文,還要支付數千美元的版面費。這家期刊質量下滑,固然有審稿人把關不嚴、未按規范審稿的原因,也有大量“注水論文”狂轟濫炸的原因。建立更加科學的學術評價體系,理應改變唯數量的評價生態,鼓勵科研工作者沉下心來實現真正的突破,而不是擠牙膏式地為了發表論文而從事研究。

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獲獎者名單時,很多人為獲獎者之一的唐娜·斯特裡克蘭僅僅是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副教授而感到驚訝。唐娜獲得諾獎的成果,是她1989年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導師杰勒德·穆魯指導下完成的論文——有人認為,除了這一成果,唐娜在后來的學術生涯中並沒有創造重大的研究成果。盡管如此,唐娜還是作為50多年來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而受到人們的尊敬,這也有力地說明學術評價不能唯數量。

在海量論文產出的今天,中國學術界理應告別過去那種科研整體實力疲軟的不自信,告別科研成果匱乏的焦慮,進而追求真正尖端和有開創意義的研究。期刊只是發表學術成果的載體,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也不必夸大在某家“國際大刊”發表的意義。當然,發表依然是展示學術成果的基本方式,但是在論文發表之后,是否經得起長期的檢驗,能否推動相關領域研究的深入,才是論文價值的真正指向。

崇尚科學精神,科研工作者理應力當表率。將科研成果在期刊上發表,僅僅是其接受檢驗的開始。讓科學成果在不斷質疑和驗証中接受評價,不迷信學術期刊的“權威”,不以片面的數據或指標為科研成果背書,才是理性的科研工作者應當秉持的原則,也是科研評價生態所要追求的方向。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转载文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361478.com/a/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