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期刊影响因子来判断论文的好坏,会给学术圈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以刊论文”,简言之,就是学术论文只有发表在某类规定期刊上才能被算作学术成果。说得直白点,在国内一些教育、科研机构及其上级管理部门,只承认发表“SCI”“SSCI”“C刊”等“核心期刊”来源上的学术论文已有相当长一段时期了。

“以刊论文”的理论依据应该是“以刊评文”,即以学术论文所发表的期刊档次来认定学术论文的质量。这里就存在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对学术论文的评价可否以其刊登的学术期刊来决定?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体现,从根本上说,学术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对国家、社会的实际知识贡献,怎能由期刊说了算?

本文无意否认“核心期刊”的价值和作用,但“以刊论文”这种把对学术期刊的评价结果等同于学术论文评价标准的做法,罔顾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这种论文评价中“迷失”学术价值的做法,会给学术圈带来严重的后果。

首先,滋生了“形式大于内容”的学术风气。

对某一具体问题制度落实的对策研究,有论文从中外管理学逻辑、心理学逻辑等角度进行分析,洋洋洒洒万把字,就是没有把到实际问题的“脉搏”,内行一看就知“空洞无物”,还有,显而易见的结论却用“声势浩大”的数据统计和复杂模型来论证,这些在写作上从理论到方法堪称“完美”的论文,其实并无多少切中要害的学术价值,可现在竟成了许多学者争相效仿的“榜样”。

其次,造成了学术资源的无为流失。

现实中,很多时候“以刊论文”已成为评价学者学术成果的唯一或绝对重要指标,而当学者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作为其学术生涯的“头等大事”时,以现在发“SCI”“SSCI”“C刊”等的普遍难度和要求来说,这势必占据学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说教师教书育人、医生看病救人,他们的很多学术成果和成就并非体现在学术论文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者这种论文写得越多,牵制其本职工作的投入越多,不仅对国家学术发展无实质贡献,相反,使数以亿计的版面费流进了国外出版商“腰包”。更令人痛惜的是,国内很多学者把个人休息时间几乎都花在了写“核心期刊”论文上,以致影响了身心健康,这是国家、个人和家庭的重大损失。

如今的大学,所有学者做科研的唯一目标,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发表到所谓的顶级期刊、一区、二区等top期刊。这种目标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这些期刊论文背后携带的巨大利益和特权。

能把论文发表到这些顶级期刊的大学老师,可以在大学里横行霸道,要经费有经费,要增加研究生数量就可以随便照顾,要不上课也可以肆意减小教学工作量。这些多出来的工作量,只能分摊到其他成果一般的大学老师头上。久而久之,其他大学老师的科研会逐渐被边缘化,学术生涯提前几十年就结束了。

而这些发表过顶级期刊的大学老师,则一辈子高高在上,坐拥学校各种优越资源和减免政策,也没有人再去评价其后续的科研成果,导致整个大学的科研氛围越来越差,严重阻碍了一个大学的良性发展。

这跟国外学术体制对比起来,差别实在很大:国外的大学,即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大学给出最大的好处就是多一个永久停车位,其他方面的特权很少。并且还要年年跟其他同行学者去竞争科研项目,也要年年写项目申请书。在校园教书也没有什么特权,还要按时足额给学生上课,搞好教学,遵守各项学校规章制度,否则可能会被开除。

要破除国内这种恶性的科研竞争,难道不应该从破除“唯论文”的影响因子开始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转载文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361478.com/a/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