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论文查重率降到8%,一刀切只会治标不治本

毕业季来临,日益降低的论文查重率让很多人“瑟瑟发抖”。据媒体报道,今年一些国内高校毕业论文的“查重率”标准,已经从原来的30%以内降低到20%,有的甚至降到8%以下。“查重率”标准日益严苛,会不会矫枉过正?

最近一段时间,“学术打假”事件屡屡成为社会热点,围绕学术论文的多种不端行为也在聚光灯下无处遁形。从2月份翟天临论文抄袭事件爆发,到4月份南京大学教师梁莹学术不端被曝光,不仅触动学术领域反思,也引发社会对“论文查重”的关注。

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论文查重可以迅速判断出论文的重复率,按照数值、参考相应标准对论文是否抄袭作出定性。就此而言,它无疑可以成为一柄评判学术论文的“达摩克勒斯之剑”,促使论文作者规范行文,从而打击一些简单的抄袭行为,将一些学术不端者强力清除,从而汰浊扬清,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和毕业生质量。

不过,“论文查重”并不万能,仅以查重率高低就判断论文优劣太过机械和武断。学术领域包罗万象,学术课题千变万化,仅仅一个查重率的检测数值就包打一切,恐怕不能令人信服。比如,在古文献研究、思政研究等领域,由于其学科特色和研究方法,撰写论文必须要有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文献研究作为基础,旁征博引不可避免,经典名句需要照搬,甚至有些逻辑、表述、词语搭配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思维定势。这样一来,查重率自然“飙升”,如果对此仍执行极为严苛的“查重率”标准,显然是过犹不及。

另一方面,“论文查重”本意是要防范学术不端现象发生,但一味依赖这个单一指标,很可能适得其反,“倒逼”产生“反查重”行为。

比如,有人畏惧“论文查重”的红线,干脆啥文献资料都不引用,闭门造车凭主观臆断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一篇长篇大论,最后查重率果然为0%。这种做法看似完美符合了“硬标准”,实际则成了没有理论支撑、高度注水的“学术垃圾”。还有人写完论文后因为查重率稍高,不得不用尽各种办法“降重”。网络上甚至流传各种“降重”招数,如修改大小写、标点符号、改变语序、故意写错别字、故意犯语法错误等。一些人还求助翻译软件,故意将重复段落在各语种间翻来倒去,试图用“翻译腔”十足的文字蒙混过关;更有人“一掷千金”请专门机构代写或“降重”。一时间,操弄代写服务、降重服务的机构在毕业季忙得不亦乐乎,对学术风气造成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味苛求低查重率反而会误导初学者,使他们在研究写作过程中越走越偏,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当下,国内高校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的打击日益严格,强调论文查重、降低“查重率”,这是一种进步。不过,对学术大环境的整治并非一朝一夕,还需要有更精细的治理手段和持续耐心,仅仅依赖不断降低的“重复率”单向度打击抄袭,不仅成效远远不够,还会有所误伤甚至“因噎废食”。论文查重作为一项手段,应发挥好其警示作用,不加分析“一刀切”以及标准过于严苛,只会矫枉过正、治标不治本。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转载文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361478.com/a/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