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论文诗词网 > 成语词典 > 动植物百科 >

擂鼓墩古墓群

2021-05-20 21:57动植物百科 人已围观

简介[拼音]:Leigudun gumuqun [外文]:Ancient Tombs at Leigudun 中国东周时期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北郊 2公里擂鼓墩一带,范围约 1平方公里。1978~1983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曾3次进行发掘。...

中国东周时期墓群。位于湖北省随州市西北郊 2公里擂鼓墩一带,范围约 1平方公里。1978~1983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单位曾3次进行发掘。1978年发掘一号墓(即曾侯乙墓),得知此处为曾国墓地。现已探出墓葬100余座。墓葬有一定布局,北面地势最高处是曾国国君陵墓区,南面是中下级贵族和平民墓地。另有一些时代稍晚的楚墓。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号墓位于墓区北部,据出土的铜器铭文可知,墓主为战国早期曾国的君主,名乙,下葬年代在公元前 433年或稍晚。这个曾国不见于史籍,一些学者认为即随国,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该墓为竖穴木椁墓,开凿在红色砾砂岩上。墓穴平面为东、北两面凸出的多边形,无墓道,方向正南北,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深约13米。墓内建巨型木椁,周围填充木炭。椁分东、中、西、北4室,室内高3.1~3.5米,由171根长条方木垒成,共用成材木料378.63立方米。主棺分内、外两层,均髹漆,施彩绘。殉葬棺21具,殉人为青少年女性。出土各类随葬品共 1.5万余件,计有乐器125件,青铜礼器和用具134件,兵器4777件,车舆器和车马器1127件,漆木竹用器5000余件,竹简 240枚。此外,还有金、玉、服饰、皮甲胄及骨、角、杂器。乐器共 8种,其中曾侯乙墓编钟全套64件,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镈钟,悬挂于曲尺形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保存完好。全套钟架由 245个构件组成,可以拆卸,设计精巧。这套编钟铸工精湛,最大的一件通高 152.3厘米,总重达2567千克。钟上篆体铭文共2828字,多数为错金文字。内容为铭记、标音和乐律关系。每个钟能发两个乐音,音阶结构与现今通用的 C大调七声音阶同一音列,共含 5个八度又一大二度,其中心音域的 3个半八度、12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演奏古今中外的多种乐曲。钟架近旁有髹漆彩绘“ T”字形木锤 6个和长木棒2根。随葬的青铜礼器有九鼎、八簋、鬲、甗、簠、豆、尊、壶、盘、匜等。其中一尊盘造型端庄精致,口沿上极为纤细的花纹系采用失蜡法铸造;两套冰由方与方缶双层套合而成,花纹刻镂十分精细;一件“联禁铜壶”由一对大铜壶与一长方形铜禁组合而成,其设计、造型及铸造都别具一格。

二号墓在一号墓之西约100米,墓圹长7.3米,宽6.9米,无墓道。早年被盗,仍出土文物2770余件,包括一套36件的青铜编钟,一套12件的石编磬以及 200余件青铜礼器、用器、车马器等。从随葬器物的种类特征与组合看,该墓也是一座曾国墓葬,年代为战国中期。墓内随葬有九鼎八簋,但未见兵器,由此推测,墓主有可能是曾侯的妻子。

墓区南部发掘的31座中小型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多数无墓道。随葬品多为仿铜陶礼器,其形制与组合为湖北境内楚墓所常见,时代约为战国中期晚段。其中以十三号墓最大,墓圹长4.32米,宽 3.5米,有斜坡墓道,出土器物20多件,除两件陶壶外,其余为青铜礼器(鼎、敦、壶、勺)和兵器(剑、戈、镞)。铜鼎为铁足,铜敦由两个半球形相合而成,有对称的双环耳和三龙形钮足,繁缛花纹遍布器身,线条柔和多变,构图工整。所出器物均为典型楚器。这批墓葬的发现,说明约在战国中期晚段,曾国已被楚国并吞了。

擂鼓墩一号墓的墓坑及其巨型椁室现仍在原地保存,1979年在其上修建了保护棚,并陈列着主棺(内、外棺)的复制品及部分陪葬棺的原件。随州市文物部门已划出墓区保护范围,树立标志,建立了群众性的保护组织。


相关推荐:2017年属鸡人的运程

擂鼓墩古墓群百科介绍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11129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