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论文诗词网 > 成语词典 > 历史典故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020-11-22 22:39历史典故 人已围观

简介形容对方的阴谋、野心人人都很清楚。后来人们也单用“司马昭之心”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司马昭(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子,继承其兄司马师...

    形容对方的阴谋、野心人人都很清楚。后来人们也单用“司马昭之心”表示人所共知的意向或野心。司马昭(211-265年),字子上,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懿之子,继承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专国政。高贵乡公曹髦于甘露五年(公元260年)任司马昭为相国,封晋公。曹髦眼看威权日去,不胜愤慨,便召集侍中王沈、易招烂桃花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人人都很清楚。我不能坐受其辱,今日当与你们一起讨伐他。”众人惧怕司马昭权势,不肯跟从。曹髦亲率数百名僮仆冲出宫门,为司马昭部下所杀。

【出典】: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卷4第144页:“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例句】: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四回:“俄国人的阴谋辣手,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假统一之名,行独霸之实。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


主谓 险恶的用心,已经人所共知。语出《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弃团结之义,肇分裂之端,司马昭之心,固已路人皆知矣。”△贬义。多用于描写险恶之心。→昭然若揭 ↔知人知面不知心神不知鬼不觉。也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省作“司马昭之心”。


解释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出处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纪》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三国曹魏后期,司马懿总揽大权,他死后由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司马师死后,又由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继任大将军。司马氏经过几代人的经营,把持了曹魏国政,皇帝基本成了摆设。当时的少帝叫曹髦,他见皇帝的威势和权利一天天衰落,内心非常气愤。就秘密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以及散骑常侍王业,对他们说:“司马昭的心思,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不能坐等他废掉我而受辱,今天打算和你们杀出宫门一起去讨伐他。”王经认为司马氏久掌国权,人心已经归附于他,而且皇宫卫士量少力弱,不足与之抗衡,用武力反抗的事情应当重新加以详细考虑。曹髦掏出怀中的玉牌扔在地上,发誓说:“我已经决定。正打算豁出命去,死又有什么?何况如果成功还不一定死呢。”

王沈、王业赶紧跑出去报告了司马昭,司马昭刚做好准备,曹髦就率领着几百个奴仆大喊着从皇宫中冲了出来。司马昭的部队遭皇帝呵斥,纷纷后退,曹髦手舞长剑,与司马昭的手下贾充奋勇作战。贾充手下一个叫成济的将领问贾充该怎么办,贾充怒斥道:“养你们这些人正是为了今天,还用问什么?”成济于是上前加入战斗,狠狠一刀,刺中曹髦,刀刃都从后面露出了脊背。

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曹奂为帝,继续控制曹魏政权。五年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掉曹奂,自立为王,建立了西晋。

相关推荐:

上一篇:燕颔虎头

下一篇: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11129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