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医院专家成果登权威期刊:急性脑卒中关键分子标记被揭示,将为筛查带来新思路

急性脑卒中的早期筛查与预防,将有新方法。来自上海二级医院的医学专家——市八医院神经内科陈旭主任团队,联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周代占研究组、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贺林院士团队及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白青科主任,在国际著名专业学术期刊《卒中》(《Stroke》)杂志在线发表文章。研究从全基因组甲基化层面,揭示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表观遗传修饰图谱,鉴定MTRNR2L8基因显著的低甲基化,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关键分子标记,这为疾病早期筛查和预防带来新思路。

缺血性脑卒中或脑梗死,已成全球第二大死因。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脑中风的年龄标化发病率超过336/10万,位列全球首位,每年新发卒中人数约250万,每年因卒中死亡人数达170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750万幸存者不仅给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巨大社会经济负担。

陈旭教授解释,现行治疗手段的局限,决定了脑卒中治疗的局限性。溶栓治疗时间窗短(约 4.5 小时),可大部分患者发病后,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到达有条件的医疗中心。据统计,欧美3-8.5%的脑卒中病人接受到溶栓治疗,我国这一比例仅为2.4%。

陈旭领衔研究团队,从最大程度预防脑卒中发生出发,在上海市、徐汇区卫健委、医院领导支持下建立了徐汇区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中心,进行严格的高危人群筛查和研究,并建立急性脑卒中溶栓、取栓、脑血管狭窄支架治疗绿色通道,由此展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据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可干预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体重、高同型半胱氨酸、高尿酸及活动减少、饮食习惯不合理;血管本身病变,如血管炎、血管壁发育异常、肿瘤以及其他部位栓塞;血液病、心脏疾病患者服用抗凝药物;服用避孕药物;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及过量饮酒)和不可干预因素(年龄、性别、遗传、种族、家族史)。

团队除了积极对可干预因素控制外,近年还着力进行脑卒中遗传因素的研究。所谓遗传变异,即不同药物在代谢和疗效上存在个体差异,而通过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可以明确和鉴定遗传变异与药物疗效之间的关系,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可帮助认识药物反应的个体化差异,为临床个体化给药开辟新途径。此次,团队瞄准国际上尚无有效的急性脑卒中筛查分子标志物,进行了重点研究。陈旭解释,以往研究表明,DNA甲基化变化是脑卒中发生早期和进展过程中主要的特征之一,同时也是脑卒中治疗效果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通过检测血液中DNA甲基化水平,可对脑卒中进行筛查、超早期诊断,未来还可能用于进行个体化治疗。

项目组成员用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技术,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策略,在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样本中,鉴定到672个基因发生了DNA甲基化的显著变化,从而全面地揭示了脑卒中的DNA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图谱;研究组进一步通过大规模人群样本的验证试验后,首次鉴定到MTRNR2L8基因启动子区低甲基化和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显著相关。论文查重

研究可见,MTRNR2L8 基因甲基化对急性脑卒中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是急性脑卒中分子筛查的潜在标记物。基于该项研究的后续临床研究已经开展,业内专家一致预测,研究将为急性脑卒中早期诊断、大规模筛查、预防提供新途径,以此提前干预并改善病家的生活质量。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转载文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361478.com/a/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