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

高中作文网发布高三命题作文:三思而后行写作指导及范文3篇,更多高三命题作文相关信息请访问论文网高中作文频道。

【作文题目】

请以“三思而后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少于800字。

【猜题理由】【热点】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安定,但人的信仰缺失,道德沦丧也一样令人感叹不已。“抢盐”事件的发生,令我们深思,好多人科学素养太低,常识不彰,“随大流”心理,盲目从众,生存安全感缺乏,信任危机……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我们到底怎么了?” “我们到底怎么做呢?”

反思自己、反思教育、反思社会、反思世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自己是否太盲从,教育是否太功利,社会是否世俗,世界是否太自我。现在是人类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了,“三思而后行”。

“思”和“行”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论题,能很好考查学生的思维的思辨性。面对当今纷乱世界更需要我们学生有关注社会热点、世界焦点的能力。所以从这两个方面考虑设置考题,是有很大的必要性的。

【题解】

“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过去,我也是属于做事比较冲动的那种类型的人,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凭第一感觉,凭一时的冲动,结果有很多时候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
  “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这个快速多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
【考题争论】

《论语》[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参考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就行了。”

也就是说,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但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也容易发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一般都说做人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而且都认为是孔老夫子教导我们的。但这句话原来是孔子在评论季文子这个人,说他做事过分小心,思虑太多,往往都认为自己考虑不好。孔子说:“再思考一次就可以了。”可是现在有人居然理解成,孔子说:“要再思考一次才可以。”意思是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还不够,要再思一次才可以。而且这种解释还能出书,可谓误导大了。
  这也说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古人同样一句话,可以被理解成完全不一样,更厉害的是能盛行于世而不被修正。  

附:南怀瑾对“三思”的分析

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文,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的小心,过分的仔细。“三思而后行”,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又再想叫“三思”。孔子听到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说:“再,斯可矣!”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从前老学究们的解释认为:“做事情要特别小心,孩子们,想三次都不够,孔子说‘再斯可矣!’还要再想一次哪!”这种解释是不对的。其实,孔子认为他想得太多。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构思点拨】

这次作文,应该从文本内容思考延展开来提炼观点。可以从思与行、理性与盲从、反省……来立意。

可根据立意写议论文或者记叙文,写议论文可从正反对比论证。因为理性,哥白尼发明了“日心说”,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因为理性,韩愈发起古文运动,给文学注进新的血液;因为理性,丁肇中发现j粒子家族,使物理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因为盲从,东施效颦终成笑话;因为盲从,燕国燕国寿陵人邯郸爬行;因为盲从,刘丽娟追星导致家破人亡。理性不盲从,才能使我们走对正确的道路,才能使我们又更多的收获,才能使社会获得更大的进步。

【名人言论】

1.《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2.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3.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4.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人性的弱点》)
5. 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 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便立刻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最新素材】

1. 有一回丰子恺先生要画一个人牵两只羊,画了两根绳子。有一位先生教他:“绳子只要画一根,牵了一只羊,后面的都跟来。”后来丰子恺先生留心观察,看见果然如此:前头牵了一只羊,后面数十只羊都会跟去。就算走向屠场,也没有一只羊肯离群而另觅生路,鸭子也是如此。实际上我们每天也都急匆匆地跟在一件事的后面,奔赴别人成功过的目标,盲目重复别人走过的路

2.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很有道理的,丧失了怀疑和判断能力,只能盲从别人的意见。最可笑的例子就是对菠菜能不能补血的争论。以前关于营养学的参考书上说吃菠菜能补血,但后来看到其他的书出来辟谣,吃菠菜不补血,这是一个误区,最近好像又有人站出来重新提出“补血论”。要是万事局限于书本,你相信哪一个?所以说,我们在读书之前一定要有个信念,这书里面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可能还有其他结论,这一点一定要有思想准备。

3.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写作范文】

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你会多些温暖,少些遗憾! ――题记

  进入重点中学才几天,腾飞就失落了。

  他选择了沉默。不,是他只能选择沉默。

  像往常一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奔向校门口迎接父母,而他却一直低头不语,举步徘徊。他胆怯地看看校门口,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始向餐厅奔去。

  “喂!那位是叫你的吧!”一位同学对他说。他的心紧张起来,慢慢抬起头。

  只见,一位身着西服的中年男子正向他招手,那个人的身边是一辆黑色的轿车,阳光下显得格外气派。

  腾飞的脸上掠过一丝惊喜,然后奋力奔向了那个人。

  “那个人是谁呀?”“我看很像他的父亲,看来他还是个体面的人物呀!”同学们议论纷纷。

  那个人递给腾飞一个牛仔包,然后笑着对他说了什么……

  回到教室,所有人都把目光移到了他的身上。

  “你家可真富呀!你爸爸的车子可真气派。”同学们都羡慕地望着他。

  他有些吃惊,但片刻后便自信地点点头。

  一时间,他成了“风云人物”。

  几个星期过去了,他还沉醉于羡慕的海洋中。

  突然有一天,当他和几个男同学说说笑笑去吃饭时,背后传来了一阵响亮而嘶哑的声音。

  “腾飞,腾飞,快过来。”他转过头,脸上的笑容顷刻间凝固了。

  只见一位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的老人缓缓地走过来,手里还提着四个红红的苹果。

  腾飞立刻把头又转回来,心里“怦怦”跳得极快,他的脸连同耳根都红透了。

  “腾飞,腾飞,我在这里。”那位老人的声音更大,更粗糙了。

  腾飞把头又重重垂下。然后灰心丧气地走过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变得惊诧。

  “爸,你怎么来了?”腾飞的眉头紧住了。

  “上次我腿病犯了,没能亲自把包送给你,多亏了那个好心人呀!不仅送我去医院,又把包带给你。”父亲说了几句就喘起粗气来。

  腾飞怔了怔,难怪那人说:“祝你生日快乐!”“我刚刚出院,可是心里挂着你呀!就带了些苹果给你,也想看看你。”父亲舒心地笑了,慈祥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腾飞慢慢地抬起头,脸颊上滑落一滴泪,他强忍着笑了,笑得那么自信,没有空虚,是那么真实、真切。

  一直是作文高手的腾飞第一次大胆地站在讲台前,在作文评点课上展示了自己的《爱让我抬起头》这篇文章。

  “为了面子,我冷落了一直为我付出的父母,我深深自责过,多希望父母打我、骂我。而父母却用爱的力量让我抬起头,用朴实的行动告诉我,凡事需三思而后行。”全班一片泪眼模糊,掌声如雷。

  [鉴赏]

  这是一篇采用“小小说”文体的考场佳作,文章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扣人心弦,真叫人爱不释手!小说写得精彩,靠的是逼真的细节,比如,在描写年迈的父亲时,运用了极传神的词语,如“衣衫褴褛”“满脸皱纹”“缓缓”等,一个年老勤俭的老父亲形象便跃然于纸上!更难能可贵的是,本文构思精巧脱俗,情节曲折生动,初读此文,读者还以为是在写一个富家公子,然而读到腾飞的《爱让我抬起头》,我们猛然发现,腾飞用自己的经历向世人告知: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构思之精巧,文笔之细腻,无不让人赞叹!

三思而后行

孔子说过:三思而后行。然而,过去的我,总喜欢积极表现自己。常常是,还没来得及“思”就……。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上课,由外校的老师执教的,同时还邀请了许多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一起听课。
进了电教室,就看见里面已经人头攒动。看到我们,家长们似乎很高兴,听:“瞧!那是我家儿子!”不由得,我的腰也挺得更直了。
我的虚荣心一下子膨胀了起来,心里暗暗地想: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在爸爸妈妈面前露一手。于是,我就悄悄地“侦察”了一下后面的情况。眼尖,妈妈正微笑地看着我呢!
“哈哈!妈妈,儿子一定不会给你丢脸的。看我的……”我在心里暗暗地下着决心。
上课了,课堂上,我的表现特别积极。只要老师提出问题,我总是第一个举手,而且是举得高高的,惟恐大家看不到我举手。只要老师叫到我的名字,我是“嗖” 的一下站起来,生怕谁抢了我的风头。
起初,我总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我想,全体师生和家长,肯定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瞧!花小迪正羡慕地望着我呢!”
课仍在上着,老师又提出问题,我不加思索、毫不犹豫地把手举了起来。老师见我十分积极,为了鼓励我,就再次让我回答问题。这时,我的心中如同溅起的浪花,美滋滋的。待我站起来后,才发现我竟然没听到老师提的什么问题,更不知道说什么了。课堂上异常安静,全场的焦点都集中在我一个人身上。我真想从地缝里钻进去,幸好老师很快叫我坐下,我就象泄了气的气球,坐在座位上。下面老师讲的什么,我再也没有兴趣了。
下课后,妈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安慰我说:“儿子,不要紧,以后上课认真思考就行了!”还一再告诫我:“三思而后行啊!你忘啦!凡事都要经过大脑思考,如果光顾着出风头,结果是要出大丑的呦!”
我的脸一红,“妈妈!我错了!”
这件事使我难忘,也让我知道,不仅是学习,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不思而先行”了。

从生活中,我汲取了深刻的教训,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多观察,多分析,多考虑后果。不然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甚至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下水作文】

三思而后行

目睹现在社会,犯罪事件多得让人忧心。有时候就想如果这些犯罪分子能“三思”(我做了会有什么后果?被逮捕?蹲监狱?被处死?那家人呢?)那么这个社会将多么和平,多么美好!
  我也经常恨自己,因为――太急躁!特别是在我这个职位的,急躁实在要坏很多事!所以经常想:如果我能做到“三思而后行”,那该多好啊!
  每当走进教室(早自修或晚自修时),一看学生闹哄哄的,没几个在自习。无名火腾地窜起;本是温和的脸部线条猛地绷紧;拳头狠狠地敲在门上,发出巨大的声响;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喉咙声嘶力竭地喊出:“你们想干什么?!!都什么时候了?!!xxx你的书去哪了?!!!………”学生们一个个低头自习,不敢再看我。而我也冷静了,开始后悔……
  我好后悔,这样在全班同学面前发火,会疏远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只能一时地安静,不能真正一劳永逸,反而会养成不好的习惯,只有老师死死管住的时候他们才乖,一旦走开,就会不自觉……
  如果我能“三思而后行”,能不动声色地站在那里,他们自然也会安静下来。等心平气和之后,再找班委了解原因,寻找对策,那这种情况以后也许就能根治。……多想能“三思而后行”啊!
  我好后悔,我不该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学生。那样会伤及他的自尊,即使他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会不愿意承认,也会跟我产生抵触心理,那我就失去了这个学生的心了,以后想要再管好他,恐怕好困难。
  如果我能“三思而后行”,先想办法,等下课后,再单独找他,让他自己讲述,自己寻找错误,承认错误,自我承诺改正错误,那他可能将不会或减少再犯这种错误!……多想能“三思而后行”!
  我不断地忏悔,不断地期盼着自己能“三思而后行”,但是在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依旧还是那个我!久了之后,我能真正地理解“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的真正力量了。

闲着的时候,不禁又想: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很有耐心,无论做什么都能“三思而后行”,那这个世界将会如何呢?
  冲动期的少男少女会考虑这恋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父母的反对,老师的阻挠,学业的退步……于是恋爱没了。真正的爱情就是冲动的,经过“三思而后行”的男女关系还能有原来的美妙吗?
  走进社会的青年会考虑:做什么工作有的利益,最少的风险,最稳固的收入?于是创业的冲动少了,社会平静了,也就不前进了。人人都“三思而后行”的社会,波澜不惊,还有生气吗?
  如果人人都“三思而后行”,那人人多不会做错事,就没有后悔、痛苦等等情感。那人还能真切地体会欢乐和幸福的感觉吗?它将使人们失去多少人生的丰富体验!这样想想,有时候这“三思而后行”还真是有些可怕的。
  算了,顺其自然吧。

【课外阅读】

凡人与伟人的理性追逐

他们,是一群理性的思考者。
  是吟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朱熹;是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苏轼。
  是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是敢于用《物种起源》和教会叫板的达尔文。
  是在国难当头建立京师大学堂的智者;是让后来的北大成为新中国第一所男女同校的高等学府的人。
  他们,这些理性的思考者让宋朝独立和唐朝的盛大辉煌。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宇宙与生命的力量,拯救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们行路的准则。“我思故我在”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确实,人类历史是由理性的他们推动。从钻木取火到发明工具,从创造文字到建造城池,他们,挟带着悠长文明,指引我们奔向远方。
  每个时代总会有一些理性的他们,孔子的“礼仪仁义”塑造了华夏礼仪之邦的美名;商鞅变革奠定了秦一统山河的基础;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让清政府见到了黎明的曙光。
  然而,时代回敬了什么?
  孔子颠沛流离,累累如丧家之犬;商鞅身死车裂,背负无数骂名;康梁东躲西藏,避难日本。
  他们将理性的力量播撒于时代,只是评价一个时代的标准都是我们对于他们的态度,理性的态度。
  疯狂年代的“我们”毫无理性可言,比如魏晋,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真正理性的人或是装疯卖傻,或是饮酒避世,只因时代毫不留情地给他们以“白眼”。
  不免想到当下。我们现在的时代,早已为过多人指责,浮华空洞也好,争名逐利也罢,也许是事实。但我们可不可以少一些冲动的口诛笔伐,多一些理性深沉的思考,更多地关注“他们”的价值,甚至,让“我们”也成为“他们”。
  其实,理性并非只是圣人的特权。当中国在法留学生以理性的爱国维护了中华的尊严;当地震时期,那么多普通人通过研读唐山大地震纪实文学找出措施,那一刹那,我们与那些高高在上的他们的名字并无相异―都是理性的思考者,都是用理性实现价值的人。
  巴金说过:“血固然宝贵,但也会迷糊了我们的双眼。光荣地献出自己,那是英雄的事业,我们似乎更需要平凡的人。”
  理性曾是一种神话,他们曾是神话的主角。固然,他们是我们仰望星空时不可或缺的繁星。但低下头,看着自己,我们与他们只是看上去不同。理性地想、理性地做,人们相信,这是一条没有灰尘的路,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会通过,相信终有一日,我们会与他们相认。

【点评】

作者的行文比较大气,材料比较丰富,内容比较充实。文中的“他们”均以“理性”冠之,主题集中。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性,才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然而“他们”却承受着时代种种非理性的不公。这种关注就不是停留在一般层面,而是对时代理性的深沉呼唤。但正是材料比较庞杂,造成本文深度不足,何为理性,“他们”究竟怎样进行理性思考而闪耀思想光辉,推动时代进步的,在这一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还缺乏深入挖掘。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转载文章。文章及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361478.com/a/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