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论文诗词网 > 成语词典 > 动植物百科 >

马鞭草

2021-10-26 23:12动植物百科 人已围观

简介药材名称:马鞭草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马鞭梢(《滇南本草》),疟马鞭(广东),散血草(湖南)。 基源: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全草...

概况

异名:紫顶龙芽(《纲目拾遗》),马鞭梢(《滇南本草》),疟马鞭(广东),散血草(湖南)。

基源:为马鞭草科马鞭草属植物马鞭草的干燥全草。马鞭草属全世界约250种,中国约有3种。

原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Verbena officinalis L.var.ramosa Lévl.),又名铁马鞭(华东、华南),土马鞭(广东),蜻蜓草(浙江、福建),牙项燕(傣名),燕尾草(傣名意译)。

历史:马鞭草始载于《别录》,历代本草中亦多有记载。《纲目》载:“马鞭下地甚多,春月生苗,方茎,叶似益母,对生,夏秋开细紫花,作穗如车前穗,其子如蓬蒿子而细,根白而小。”按上所述应为本种。但书中将本种并入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是一错误。

形态:多年生草本,植株高25~120cm。茎四方形,近基部为圆形,具棱,节及棱上有硬毛。叶对生,叶片卵圆形至倒卵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4cm,基生叶的边缘通常有粗锯齿和缺刻,基生叶多数为3深裂,裂片边缘有不整齐锯齿,两面均有硬毛。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细弱,花小,无柄,密集,结果时疏松排列;每花具1苞片,稍短于花萼,具硬毛;花萼管状,膜质,具5棱,延伸成5浅齿,被硬毛;花冠淡紫色至蓝色,联合成管状,长4~8mm,外面具微毛,向上扩展成5裂片,裂片长圆形,顶端钝;雄蕊4,着生于花冠管的中部,花丝短;子房无毛。果长圆形,长约2mm,外果皮薄,熟时4瓣裂。花期6~8月,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578页.图5109)

生境与分布:生于低至高海拔的路边、山坡、溪边或林缘。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山西、陕西、甘肃、新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宜栽于向阳处,能耐干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地均可种植。用种子繁殖,春播于3~4月,秋播9~10月,条播或穴播均可。条播行距27cm,穴播行株距27×20cm,每亩用种量500~600g。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进行间苗和补苗,条播以株距5cm左右定苗,穴播每穴留苗2~3株。亦可分株繁殖。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和追肥;夏季收割后,为促进根部萌发新苗,需及时中耕追肥,施浓人畜粪水。栽种3~4年后,必须翻蔸另栽。

采集:7~10月开花后,割取地上部分,去净杂质,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产湖北、江苏、广西、贵州。

鉴别

性状:根茎圆柱状。茎方柱形,直径2~4mm,表面灰绿色至黄绿色,粗糙,有纵沟;质硬易折断,断面边缘纤维状,中央有白色的髓或已成空洞。叶对生,灰绿色,质脆,多皱缩破碎,具毛,完整的叶卵形至长圆形,羽状分裂或3深裂。顶生穗状花序,小花排列紧密,有的可见棕色花瓣,有的已成果穗。果实排列较稀,果实外有灰绿色萼片,小坚果棕色,长约2mm,扩大镜下可见背面有纵脊纹。无臭,味苦。以色青绿、带花穗、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叶表面观:上下表面均有多数不定式及不等式气孔;非腺毛众多,单细胞,先端尖,基部稍膨大,长160~280μm,基部宽约40μm;圆形短柄腺毛头部4细胞,直径28~30μm。 茎表面观:表皮细胞形较小,壁薄,长方形或多边形;气孔不定式;非腺毛,长80~280μm,直径约12μm。 茎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长方形,切向壁稍厚;茎四个角隅的增厚细胞4~5列,内含浅黄色色素。皮层纤维束于茎的四角各有1个大束,四边各有2个小束。韧皮部较狭窄。木质部稍宽,有导管、木薄壁细胞及纤维。中央为广大髓部,细胞壁薄。(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177-181)

理化:取样品粉末10g,加入等量的碳酸钙拌匀,用80%甲醇回流提取2小时,滤过,滤液低温蒸干,残渣用少量乙醇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异丙醇(1∶3∶1)为展开剂,以马鞭草甙为对照,展距17cm,喷以Godin试剂(1%香草醛乙醇溶液和3%高氯酸水溶液,临用时等量混合)后,烘烤片刻,斑点呈不同颜色,马鞭草甙斑点显灰棕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444)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根,洗净,稍润至软,切段,干燥。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

含马鞭草甙(Verbenalin)(1)、戟叶马鞭草甙(Hastatoside)、苦杏仁酶、鞣质、挥发油[1]。根和茎含水苏糖(Stachyose),叶含腺甙、β-胡萝卜素[2]、及黄酮化合物。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15 。
[2] Tetrahedron Lett 1968:2471,1960:5。

药理

水、醇提取物有消炎、止痛作用,溶于水与醇的提取物,能拮抗芥子油对兔结膜引起的炎症反应;对电刺激家兔齿髓的痛觉反应也有抑制作用[1]。马鞭草甙对交感神经末梢,小量兴奋,大量抑制,对哺乳动物可促进乳汁分泌[2]。其毒性很低,不溶血,有拟副交感作用[3]

参考文献

[1]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1;202:261 。
[2] CA 1939;33:7396 。
[3] 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3ed.J.B.Lippincott Company,1943:1574。

药性

性味:苦、辛,凉。 ①《药性论》:“苦。有毒。” ②《蜀本草》:“苦,微寒。” ③《日华子本草》:“辛,凉。” ④《图经本草》:“甘、苦,微寒。有小毒。” ⑤《中药大辞典》:“苦,凉。” ⑥《中药志》:“苦,微寒。”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微寒。”

归经:入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二经。” ②《得配本草》:“入手阳明、足厥阴经血分。” ③《本草再新》:“入肝、肾二经。” ④《中药大辞典》:“入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凉血,破血,通经,利水消肿。

主治:外感发热,湿热黄疸,水肿腹胀,痢疾,疟疾,喉痹,淋病,经闭,腹部肿块,阴囊肿痛,痈肿疮毒,牙疳;外用治跌打损伤,疔疮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捣汁30~60g);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疏》:“病人虽有湿热血热证,脾阴虚而胃气弱者勿服。” ②《本草从新》:“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①配丹皮、赤芍、川芎,治血滞经闭。 ②配三棱、莪术、丹参,治肿结、痞块。 ③配半边莲、甘遂,治晚期血吸虫病腹水。 ④配青蒿,治疟疾。 ⑤配马齿苋、鼠尾草、赤芍、木香,治赤白痢下。 ⑥配牛膝、车前、木瓜,治脚气。 ⑦配红花、桃仁、归尾,治跌仆损伤。

方选和验方: ①《摘元方》:“治酒积下血:马鞭草灰12g,白芷3g。蒸饼为丸如梧子大,每服50丸,米饮下。” ②《补缺肘后方》:“治卒大腹水病:马鞭草、鼠尾草各5kg,水4L,煮取2L,去渣更煎,以粉和为丸如大豆大,初服2丸,加至4~5丸,禁肥肉,生冷勿食。” ③福建中医药 1959;(4):“治疗丝虫病:马鞭草、山甲各15g,使君子20枚,鹿角霜18g,黄柏、牛膝、川梅子各9g,桃仁、远志、归尾各6g。水煎服。” ④《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传染病》:“治痢疾:马鞭草60g,土牛膝15g。洗净,水煎服,每日1帖。” ⑤广西赤脚医生 1978;(8):“治脱肛:马鞭草、吊鱼杆各5~10g,刺黄连3~5g。用淘米水煮后待凉服,每天服1剂,分3次服。” ⑥草血竭合剂(广西中草药 1982;(6))治菌痢,癃淋,产后恶露不尽:马鞭草、翻白草、仙鹤草各20g,草血竭25g。水煎服。 ⑦中医杂志 1987;(9):“治胆石症:马鞭草、金钱草各30g,乌梅、大黄、鸡内金、郁金、海金沙、枳实各15g,柴胡、黄芩各20g,玄明粉10g。水煎服。” ⑧湖北中医杂志 1985;(2):“治慢性肾炎:马鞭草、益母草、赤芍各15g,地龙、当归、桃仁、泽兰各10g,红花6g,生黄芪30g。水煎服。” ⑨马鱼合剂(湖南中医杂志 1987;(1))治疗小儿霉菌性肠炎:马鞭草、鱼腥草各15g,防风5g,广木香3g,石榴皮4g,淮山药8g,炒山楂6g,甘草3g。剂量可根据患儿个体差异稍作调整。若脾虚甚者,加太子参、白术;大便黄稀粘液多而臭者,加川黄连。每日1剂,以水煎至150ml,分3~4次口服。忌生冷油腻及过甜食物。 ⑩《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疗急性胃肠炎:鲜马鞭草60g,鲜鱼腥草30g。洗净,捣烂,加冷开水适量,搅匀后,绞取药汁。服药水,每日2次。” ⑾复方马鞭草煎剂(广西赤脚医生 1978;(8))治疗急性胃肠炎:取鲜马鞭草、凤尾草、蟋蟀草各500g,加水4L,煎至500ml,加糖适量调味。每次10ml,日服2次。” ⑿马英注射液(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治疗大叶性肺炎:马鞭草、蒲公英、黄芩等制成针剂,每10ml含生药12.5g取150~200ml加入10%葡萄糖液(1∶5~7)中静脉点滴。7~14天为1疗程。 ⒀马鞭草汤(《本草骈比》),治疗肺结核:马鞭草、茺蔚子、白茅根、忍冬藤、蒲公英、连翘各9g,瞿麦、甘草梢、紫石英(研细)各6g,木通、酒军各1.5g。水煎,空心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连服1~20剂,症状减轻后改服龟龙丸。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亚急性及慢性盆腔炎:马鞭草、鱼腥草、一枝黄花各15g。水煎服。” ⒂马鞭草合剂(上海中医药杂志 1979;(4))治疗各种原因的血尿:马鞭草30~60g,生地榆30g,红枣5g。上药为1日量,煎后分头汁、二汁服下。

单方应用:①《卫生易简方》:“治乳痈肿痛:马鞭草60g,酒250ml,生姜1块。擂汁,服,渣敷之。” ②《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疮:马鞭草煎水洗之。” ③《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五官科》:“治牙周炎,牙髓炎,牙槽脓肿:马鞭草30g,切碎晒干备用。水煎服,每天1剂。” ④《江西中草药学》:“治咽喉肿痛:鲜马鞭草茎叶捣汁,加入乳适量,调匀含咽。” ⑤浙江中医杂志 1985;(5):“治急性扁桃体炎:马鞭草100g,水煎后加盐少许,含口中缓缓咽下。” ⑥《中药大辞典》:“治咽白喉:马鞭草30g,水煎服。” ⑦《中医杂志》 1980;(3):“治口腔炎症:马鞭草30g,水煎服。” ⑧《本草蒙筌》:“治杨梅恶疮:马鞭草煎汤,先熏后洗。” ⑨《千金方》:“治鱼肉癥瘕,凡食鱼鲙及生肉,在胸膈不化,成癥瘕:马鞭草捣汁,饮200ml。” ⑩《集简方》:“治发背痈毒,痛不可忍:龙牙草(即马鞭草)捣汁饮之,以滓敷患处。” ⑾江西中医药 1981;(3):“治急、慢性湿疹:取马鞭草全草9g,洗净置瓦器中(忌用金属类容器),加水500ml,煮沸,待冷后,外洗患处。” ⑿《集验方》:“治阴肿:马鞭草捣汁涂布于肿处。” ⒀《湖北科技·医药》:“治疟疾:马鞭草150g,水煎服,亦可作成丸剂及针剂应用。” ⒁《卫生易简方》:“治鼓胀烦渴,身干黑瘦:马鞭草切细,晒干,勿见火,用酒或水同煮,去渣温服。” ⒂《药性论》:“破腹中恶血,杀虫:马鞭草生捣,水煮去滓,煎如饴,空心酒服2g。” ⒃《圣惠方》:“治妇人月水滞涩不通,结成癥块,腹肋胀大欲死:马鞭草根苗2500g,细锉。以水2L,煎至400ml,去滓,别於净器中熬成煎。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半匙。” ⒄《纂要奇方》:“治妇人疝痛:马鞭草30g,酒煎滚服,以汤浴身,取汗甚妙。” ⒅《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治疗霉菌性阴道炎:马鞭草31g,水煎。温液坐浴,浸泡阴道历时10分钟。并用手指以纱布放入阴道前后搅动,清洗阴道皱摺。每天1次,5天为1疗程。” ⒆江西《草药手册》:“治黄疸:马鞭草鲜根(或全草)60g,水煎调糖服。肝肿痛者,加山楂根或山楂10g。” ⒇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11):“治疱疹性口腔炎:马鞭草(最好为鲜品)200~300g,加水煎至50~150ml,每日1剂,分次内服及含漱。” (21)浙江中医杂志 1989;(5):“治急性扁桃体炎:鲜马鞭草100g(干品50g),加水500ml,慢火浓煎成300ml,1日1剂,每次取药100ml加食盐少许,含口中缓缓咽下。” (22)陕西中医 1990;(7):“治白喉:鲜马鞭草全草200g,加水1000ml,水煎浓缩至400g。成人每次200ml,儿童100~150ml,早晚各服1次。”

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马鞭草,本是凉血破血之药。下部荝疮者,血热之极,兼之湿热,故血污浊而成疮,且有虫也。血凉热解,污浊者破而行之,靡不瘥矣。陈藏器谓其破血杀虫,亦此意耳。” ②吴仪洛《本草从新》:“马鞭草破血通经,杀虫消胀,治气血癥瘕,下部疮阴肿,发背痈疽,杨梅毒气。专以驱逐为长,疮证久而虚者,斟酌用之。”


相关推荐:梦见自己想做男女

马鞭草百科介绍

上一篇:草灵脂

下一篇:秤秆树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111294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