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论文诗词网 > 成语词典 > 动植物百科 >

梨园戏

2021-06-23 15:03动植物百科 人已围观

简介[拼音]:liyuanxi 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

戏曲剧种。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宋时,行省称为路,闽南泉、漳一带人称上头的省份为上路,故“上路”戏系指由浙江传入的戏曲。其剧目较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戏脚本,如《蔡伯喈》、《王魁》、《王十朋》、《朱买臣》、《刘文龙》、《孙荣》、《朱文》(即《朱文太平钱》,存有《赠绣箧》、《认真容》、《走鬼》三出)以及《苏秦》、《林招得》、《孟姜女》等。清康熙年间,仁和郁永河所作《台湾竹枝词》中有“妈祖(天后)宫前锣鼓闹,侏离(用难懂的语言)唱出下南腔”之句,闽以漳、泉为下南。可见“下南”戏是漳、泉一带当地发展形成的一种戏曲。其剧目不如“上路”完整细致,科诨亦较多,但生活气息较浓。有《吕蒙正》、《陈州赈》、《郑元和》、《刘大本》、《刘秀》、《商辂》、《梁灏》、《范睢》、《岳霖》等。小梨园以生、旦戏见长,多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戏,如《郭华》、《蒋世隆》、《董永》、《教子》、《?a href='baike/221/243378.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木排贰ⅰ冻氯迥铩返取?/p> 《陈三五娘》剧照(苏乌水饰黄五娘)

小梨园的脚色行当为生、旦、净、丑、贴、外、末7种(故又称七子班),大梨园增加了老旦(也叫老贴)和二旦。梨园戏在表演上有一套独特的程式。基本动作称为“十八科母”,不但有“举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脐,拱手到下颏”等严格规制,且在部分特定的表演中,尚遗存一些傀儡动作,载歌载舞,古朴而又细腻,别具风格。梨园戏的唱腔属南曲,箫弦伴奏为主,一字多腔。由于用泉州方言歌唱,融合部分民间音乐,形成了独特的梨园戏南曲唱腔。曲调中保留着不少古曲牌名,有的属唐宋时的大曲和法曲,如〔摩诃兜勒〕、〔婆罗门〕(原为法曲,唐天宝时改名〔霓裳羽衣曲〕)、〔太子游四门〕以及〔后庭花〕、〔汉宫秋〕、〔梁州曲〕、〔八声甘州〕等,其后又吸收了弋阳腔、青阳腔和潮调的部分唱腔。曲牌体式有套数、集曲、慢曲、引、小令等。大、小梨园的唱腔各有特色,“上路”淳朴刚劲,“下南”明快粗犷,小梨园委婉缠绵。伴奏乐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箫、品箫、大小唢呐等。琵琶系“南琶”,横弹,构造与演奏姿式,均与唐代相仿。打击乐器有南鼓(堂鼓)、小鼓、拍板、马锣、小锣、空锣、草锣、小叫(狗叫锣)、南镗锣、南钹、铜钲、响盏、双铃等。以鼓和小锣、拍板为主,鼓的打法非常特别,有“七帮鼓”的鼓关(锣鼓经)和“压脚鼓”(以脚或轻或重压鼓面)的打法,用来烘托情绪,制造气氛,有“万军主帅”之称。

1949年后,老艺人蔡尤本口述了大量小梨园传统剧目,并亲授唱腔和表演,为抢救梨园戏的优秀艺术传统作出了贡献。《陈三五娘》一剧,就是根据他口授记录加以整理演出的。其所述演出本,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刊印的《荔镜记》、清代木刻的《荔枝记》基本一致。梨园戏代表剧目有《朱文太平钱》、《朱弁冷山记》、《高文举》、《陈三五娘》、《胭脂记》等,后两剧已摄制成影片。名演员有苏乌水、施织、苏鸥、林玉花等。


相关推荐:闹闹女巫店一周星

梨园戏百科介绍

上一篇:装配式工事

下一篇:叶山嘉树(1894~1945)

站点信息

  • 文章统计111294篇文章